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东侧,总面积275万平方米, 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组织的泾渭流域文物普查时发现,1978—1984年的连续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14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近万件,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房址、灶址、灰坑、窖穴、窑址、墓葬、壕沟等史前遗迹700多个。大量品类丰富、色彩鲜艳的陶器出土,揭示了史前大地湾高度发达的文明;众多或群聚、或分散的各式墓葬和居住遗迹,展现了3000年间原始先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等状况。据碳14年代测定遗址距今约7800—4800年,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该遗址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存、深厚的内涵、辉煌的成就,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址之一,被评为我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大地湾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2月31日,大地湾博物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大地湾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文明序曲—大地湾遗址考古成果展”荣获第十届(2011—2012年度)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秀奖。2013年,大地湾遗址被国家文物局立项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确定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2020年,被秦安县人民武装部确定为秦安县民兵政治教育基地;2020年,被中共秦安县县委宣传部、统战部、秦安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公布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0年,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大地湾遗址包括:大地湾博物馆、F301原始村落遗址、F901原始宫殿遗址三个参观区域。

大地湾博物馆:

大地湾博物馆是一座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建在遗址保护范围外围清水河南岸古河道与缓山坡交叉处,总面积约3155平方米,分陈列区与办公管理、库房区两部分,其中陈列区面积达1500平方米,呈折线形延伸到古河道,建筑处于半地下状态,其内部是一个开放、连续富于变化的展厅。整个建筑融入遗址环境,融入史前文化的元素,体现了一种“大象无形”的造型设计理念!?????

大地湾博物馆整个陈列展览以大地湾遗址考古成果为主题,基本陈列有 “发掘保护“岁月遗痕”“陶风彩韵”“天地伴眠”四个单元,其中“岁月遗痕”包括史前田园、拓荒耕种、家畜驯养、渔猎采集、居室变迁、简服美饰、文明肇始七个组。在这里大地湾先民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最早的文字符号、种植生产了我国第一批粮食品种—黍、出现了最早的宫殿式房屋建筑、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创造了最早的绘画作品——F411地画。

展览以考古实物和图表相结合的展示方式,生动展现了大地湾先民为我们留下的弥足珍贵的艺术宝藏,尤其在彩陶、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领域所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精美的彩陶、精致的骨针、骨鱼钩、装饰品等以及模拟复原的各期房址和墓葬展示,基本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观念、审美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F301原始村落遗址:

F301原始村落遗址是8000年前大地湾先民开始定居的氏族村落,经考古发掘共出土一期房址4座,二期房址156座,原始村落遗址的发掘不仅较为全面地揭露出仰韶早期的村落布局,而且首次展示了聚落在同一文化期不同时间段的发展变化。整个村落周围有壕沟环绕,聚落整体呈近圆形,西边为墓葬区,聚落中心有居住区、制陶区、窑址等手工作坊;聚落的西北部是近1000平方米的广场,房屋以广场为中心呈扇形多层分布,门向朝中心广场,聚落面积达24000平方米左右。一期房屋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房屋建筑。经过科学回填保护,我们对其进行模拟复原,房址呈圆形半地穴式,穴底壁略大于穴口,门道呈斜坡状旋入屋内,居住面是一层经过踩踏而成的硬土面。居住面上有一直径0.20米的柱洞,为房屋的支撑柱,周围其它柱洞均向房屋中心倾斜,复原以后外表类似北方的蒙古包,居住面积6—7平方米。这类房子也是人们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条件下的栖身之地,它充分的揭示了史前时期先民生活的一个侧面。就是这种简陋的房屋建筑不知庇护了多少代人?直到今天仍有千万计的人在这种建筑中生活,享受着这种建筑带来的好处。到了大地湾二期,房屋地穴相比一期开始变浅,房屋面积增大,穴壁的四周有了墙柱,房址平面形状均为方形或长方形,居住面与部分房址穴壁以草拌泥涂抹,居住面的处理也复杂起来,居住面上多涂抹一层褐红色颜料,建筑形式有无墙柱和有墙柱两种:前段多无墙柱,而后段则较多见,其他结构大同小异,变化不大。这一期的房址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其中大型房址有2座(F229和F246)均保存较完整,其建筑结构基本相同,居住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中型房址居住面积在25-56平方米之间,小型房址居住面积在25平方米之内。同时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套穴式房址即套间房,如F311和F310。大型房址位于聚落的西北部,门前是墓地和广场,中型房子分布四周,在中型房子周围又分布着一些小型房子,构成了一个向心式的布局,被誉为“陇原第一村”。

F901原始宫殿遗址:

大地湾F901原始宫殿遗址,1983年发现,总占地面积420多平方米,由前厅、后室、左右侧室及门前棚廊式建筑组成,门前棚廊式建筑有3排大立柱支撑,特别是最外一排大立柱下,均采用较大的青石块作为柱基石,前面有长期踩踏成的土路面;主室有五道门,丁字形门为正门,正门两侧各开一门,靠近后墙两门内连侧室;正对正门的是一直径达2.6米的大灶台,室内有两根直径为0.87米的顶梁柱,有16根半突的附墙柱和142根墙中柱。 F901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均为中国史前建筑所仅见。五大之最更是闻名于国内、外,震撼考古界和史学界。

F901是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前厅南北两墙相互对称的八根附墙柱形成八柱九开间的格局,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1959年,我国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三期中发现的夏末商初的大型宫殿遗址,建筑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大地湾这座建筑面积达420多平方米的宫殿建筑比二里头宫殿遗址小多了,但它却比二里头的早了一千年左右。

殿内所有木柱子周围采用了用草拌泥裹柱子的防火措施,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原始的消防实例,把我国的消防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特大型的灶台当年大火熊熊,厅内温度颇高,这些木头柱子裸露在外,特别干燥,随时有被火烘烤而自燃的可能。为了使这座原始宫殿能永久地保存下来,不要被燃烧的大火烤着焚毁,先民们动脑筋,想办法,最后采取用草泥包裹柱子的办法来防火。所有的柱子分5—6次用草泥涂抹裹住,厚度达数十公分。这样一来,即使火塘内的火再大,厅内的温度再高,这些木柱子也不会受到大火烘烤的威胁,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经过5000余年的漫长岁月,木柱子已不复存在,而作为消防措施的草泥保护层却永久地保存下来了。

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是那130多平方米的居住面,粉饰了一层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地面表层坚硬平整,色泽光亮,呈深灰色,做工考究,工艺精湛,整个表面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线,裂纹极少。若仔细观察,光面可见建造时遗留的大量细微磨擦痕,外观极像现代水泥的地坪。科研人员对其地面用回弹仪打压测试,共测试300多个点,平均抗压强度为每平方厘米120余公斤。经打压检测、化验、考证、分析,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及抗压强度相当于现在100号水泥砂浆地面强度。这种地面是采用当地随处可取的料礓石为原料煅烧而成。直到今天这种原始的工艺手法没有失传,在天水、陇南、平凉、定西等相邻的地区流传。用料礓石粉末与鸡蛋清、或小米粥经发酵后涂抹于住房内壁或灶台、炕台上面,再经打磨而成,在老乡家中随处可见。

就在类似现代水泥地面下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防潮层建筑材料。在其下面铺设了15—20厘米由砂粒、小石子和非天然材料组成的人造轻骨料防潮层建筑材料,它们有的呈片状,有的呈棒状,有一层光滑的釉质面,比石子轻,用力可掰断,内多空隙,此类材料显然系人工制成,建筑学上称之为“人造轻型的建筑骨质材料”。人造轻骨料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它空隙大,容量小,保温性和防潮性好,在现代高层建筑中多加采用。因此,轻骨料的研制近年来发展很快,在我国研制的历史只不过数十年,目前生产的人造轻骨料有粘土陶粒、页岩陶粒、粉煤灰陶粒等十多种。经鉴定,大地湾出土的属于粘土陶粒。大地湾先民在5000年前就能生产粘土陶粒这种轻骨料,是谁也不敢相信的。专家通过对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的测试,化学全分析,偏光显微镜岩相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碳14年代测定,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人造轻骨料就是在建造住房的同时期烧制的,是大地湾先民采用大地湾随处可取的料礓石粉碎后,掺和一定量的红粘土,调水后制成泥浆,手工搓成棒状、压成片状或做成无定形颗粒,然后在陶窑中烧制而成。这种人造轻骨料的运用,是古代建筑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同时这座建筑还开创了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先河,摆脱了延续数千年的半地穴式的窠臼,室外柱、附壁柱、顶梁柱和墙壁四周的142根木骨柱与架设在它们之上的梁架组成了主室的木质构架,承袭了仰韶文化“墙倒屋不塌”的构架传统。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刚刚告别穴居,在没有金属工具和搬运吊装器械的情况下,先民们是如何完成这一高层建筑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室内出土的条形盘、异形器、簸箕形器、四扳带盖罐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陶质量具,它的出土把我国度量衡实物史提前了3000多年。其中箕形抄是铲形抄的二倍,其余三件的关系都是以十倍的关系递增。这套古量器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分配制度和度量衡史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而这些器具都应是公用性器具,也向我们证实了F901在当时是一处用来贮藏生产、生活资料和分配所需的主要场所。出土的四足鼎、敛口小平底釜等早国内同时期文化遗址所出土的文物中,均为独一无二的发现,有可能是在某种情况下专用的一组礼器。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大地湾各部落居民在经过集体劳动获得了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如集体围猎到丰富的猎物、农业获得了丰收等,各部落的居民都聚集在F901这一宏伟的会堂前宽阔的场地上,由部落首领主持,首先举行某种祭祀活动或祈祷仪式,然后在F901主室内分割猎物,量分粮食,各氏族首领聚会在此讨论重大问题,并安排下一次劳作的事项和活动。

近年来,我们在F901宫殿遗址的周围经过详细调查又发现数座大型的宫殿遗址显露于崖面上,在仰韶晚期的大地湾四期文化时,长虫梁半山腰可谓宫殿林立,说明仰韶晚期的生产力已达到相当水平,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可能已超越了母系氏族的阶段。这座宫殿建筑它应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公共活动场所,主要用于集会、祭祀或举行某种仪式,它也是五营河沿岸仰韶晚期原始部落的公共活动中心——一座宏伟而庄严的部落会堂,是清水河沿岸仰韶文化晚期先民们的公共活动中心,是大地湾四期文化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

F901它以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严谨的设计、精湛的技艺向我们展示了5000年前的先民们,在主要以石器作为工具的条件下所取得的令人惊叹的成就。我们试想:要营造这样宏伟的建筑,没有高水平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没有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技术工人;没有权势者组织众多的劳动力共同营建;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大地湾先民是如何完成这一宏伟的建筑?这也正好反映出当时建筑科学技术水平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 ?


? ?

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狗万体育官方